医院的急诊科是个特别的地方,空闲的时候很平静,忙的时候又像菜市场,医生护士们不是穿梭在病房就是颠簸在现场急救的路上,他们分秒必争、抢救生命。这里充满挑战,永远都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里被伤痛、忙乱、鲜血、眼泪、吵闹包围,一次又一次的意外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把握幸福……

第43期:急诊室候诊请遵循“轻重缓急”

2012-02-21 39健康急救 我要评论

这天晚上,急诊室又有病人家属因为不满候诊时间长而大吵大闹。但是小付表示急诊不是“快诊”,它遵循“轻重缓急”的顺序,优先抢救危重病人肯定毋庸置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晚上9点,就诊高峰期。一位内科医生120出车,一位科医生在紧张地诊治病人。春天的天气忽冷忽热,发热和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这段日子特别多。桌上轮候的病历越来越厚,内科诊室外有十几位患者在等候。

  一位陪老婆来看病的三十多岁的男子等了快一个小时,按耐不住性子,开始指责医生。被一堆病人围住的女医生看看挂号顺序,只能让他耐心等待。男子见医生不冷不热,指责升级为漫骂。“我老婆38.6度,你见死不救,有没有医德?你的家人生病,你这样对待啊?”,随后又补上一句:“和我一起来的病人都看完了,你是不是人啊?”

  男子越来越激动,丝毫听不进去其他人的半句劝解,也打翻了护士递过来的水。他满脸通红,捋起袖子,准备动手,一副“你不马上给我看,我就打到你看”的架势。保安及时赶来,拉开了冲动的男人。

第43期:急诊室候诊请遵循“轻重缓急”

  男人挣扎着,不停叫骂着医生的名字和工号。

  稍微安静了几分钟,男人狠狠地抽回自己的病历,一边诅咒着医生的祖宗十八代,一边带着老婆就诊其它医院。

  一个吵,竟然有人起哄。一个也是发热的四十多岁的女病人走过来,“一个小时了,都看不到医生的?要不要我给你们领导打电话啊?”看样子,又是本校的职工或家属,认识医院领导。我看了看病历,37.8度,见她没什么力气,建议她先躺下来,还有五六个病人就到她了。她竟然也不听,“我要把你们医院发到微博,让大家看看你们什么样子!”唉,大家都是急诊,病人都是按顺序就诊的,而且她差不多算是最轻的,吵又有什么用呢?我很无语,“那你还是给我们领导打电话吧,他们安排一下可能还会快一些。”病人愣了愣,掏出电话,走到一边。原来吓唬人的,不知道打给谁了,又等了半小时才轮到她。

  急诊科患者和医生的冲突并不少见,急诊科和住院病房各科室相比,患者满意度是最低的。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就诊等待时间长。

  我在急诊科工作多年,有几点小建议给大家:

  大家来医院身体都是很痛苦的,希望马上看医生、药到病除的心理人之常情,但急诊不是“快诊”,它遵循“轻重缓急”的顺序,时间就是生命,优先抢救危重病人肯定毋庸置疑。像是第一位男子投诉有人插队,其中几个是家属拿来看检查结果的,有一个是需要抢救的重病人,这样就多了半个小时。但一定要相信医生,他们上半夜几乎不喝水不去厕所,一直在争分夺秒地为病人诊治,尽最大可能节约病人和家属的时间。他们不是对你置之不理,而是已经对你病情有了初步评估后才放心让你等待的,他们要抢救危重病人或是按顺序诊治普通病人。这样保证了合理的秩序,对大家也是公平。

  虽然等待十分焦急,但并不是无所事事。在等待的过程中,发热的病人可以多喝几杯温开水,候诊大厅一般都有一次性的杯子和饮用水。水实在是物美价廉的好东西,可以排毒,可以降温,可以补充血容量,可千万别低估了水的作用。腹泻或是尿路感染的病人,可以提前留好标本。心血管疾病或是乏力的病人,可以先安排床位躺下来。马上要打针的病人可以先去洗手间,不然打上针不方便。医院的墙壁上一般挂着简单易懂的科普知识,宣传栏里也有一些健康教育宣传小单,要是能走动的话看一看也是一个了解,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如果就诊时,能带上报纸或杂志、IPAD、笔记本等,或是看看喜欢的电视节目,就更不会无聊啦。

  病人总是埋怨为什么不多安排几个医生,其实不是医生少,而是病人多。病人为什么这么多呢?如果按照严格定义来区分,其实有不少病人是不符合急诊就诊标准的,比如有些人只是开药,有些人白天没空看病,有些人复查体检等等。有些时候病人病情不是很重的话,可以先自行处理,第二天白天来看普通门诊。比如低热的病人,没合并其它症状的话,先吃一片退热药,第二天再来医院;咳嗽、咽喉痛的病人多喝水,第二天来看完全来的及。在香港和美国就是这样执行的,因为医疗体制不同,而美国看急诊,等到医生来检查,长的8~9小时,短的2~3小时,平均4~5小时,即使是腹痛肾结石、阑尾炎、手足外伤等疾病,无一例外的需要等待。相比起来,大陆的病人岂不是幸福多了?下半夜每个科往往只有一个医生,如果再碰上120出车,病情不是很重的话,确实也只有等待了。先判断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看急诊,这样多多少少能缓解急诊科的扎堆现象,也能为真正看急诊的病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总之,医生护士是绝对为病人着想的,病人和家属也要信任理解医生。

(责任编辑:严毓芳)

本文评论

已有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code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