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复苏法不是简单的替换现有的心肺复苏操作,而是如何依据现有的资源和知识,为心脏骤停者提供更为规范和理想的救治手段。这在急救历程中起着颠覆性作用的观念改革。
一般猝死的主因是突发性的心脏停止。当公众目击医院外心脏骤停引致昏厥时,最佳急救法就是马上给患者施予心肺复苏。可惜的是在新加坡只有大概20%的病人能获得旁观者的急救,以至于抵达医院时存活率仅有8.5%,而出院存活率更是少得可怜,只占2%。
心肺复苏这传统的急救法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现今推荐的方法是30次挤压配予两次口对口呼吸,其主要理念是恢复心跳和呼吸。很多人基于个别理由对心肺复苏法望而却步,无法接受“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可能有些惧怕在施行人工呼吸时染上传染病,或不想跟陌生人“口交”,抑或不知如何正确抢救而怕伤害到病人。种种理由使得新加坡只有二成病人能获得及时急救。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能协助心脏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
革命性的观念改变
心肺复苏急救法受到心脑复苏这新概念的挑战。心脑复苏最主要考量是在急救过程中满足大脑供血,而不是肺脏,所以急救者只需不间断地实施胸外按压,使患者的血液流向心脏和大脑,而无需施予人口呼吸,从而消除公众顾虑。
这两种不同的急救法最近在医学杂志上有两个观察性报道中披露。瑞典研究报告,心脑复苏和心肺复苏急救法一个月的存活率分别为6.7%和7.2%,两者并无差别。日本报道也肯定心脑复苏的有效性。病人接受这类急救法一年存活率为4.3%,跟传统的心肺复苏法4.1%存活率,不相上下。
心脑复苏法的出现,对心搏骤停救治也起了革命性的观念改变。当急救人员抵达现场时,目击心脏骤停患者,首先要进行的是200次不间断的胸外按压,而非用心脏除颤机来作电击。同样在电击除颤后判断心脏节律前,再次继续胸外按压200次,来帮助心脏恢复收缩功能。其中的原理是心脏骤停最初5分钟是除颤的最佳时刻,如果超过5分钟,心室颤动(vf,恶性心律失常)消耗了心脏器官本身的能量,此时如果除颤心脏虽能恢复正常节律,但由于长时间无血液燃料氧气供应,心脏最终还是不能收缩产生血压,急救过程则功亏一篑。
心脑复苏法 适用于心脏骤停者
急救人员常是室颤发作后5分钟到达,此时并不需立即除颤,而是进行胸外按压让心脏得到足够灌注,也不需马上急着插气管,浪费宝贵的时间。 心脑跟心肺复苏法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急救人着重胸外按压,不用人工呼吸和延迟气管插管。通常在正常呼吸时,胸腔内气压会降低,能帮助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但如果进行人口呼吸或插管,过度充气会导致胸腔内压力增高,影响血液回流,减少对心脏的灌流。心脑急救法也排除了急救人员由于心情激动而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过度充气。况且有了足够的连续胸外按压,患者也通常会自动恢复喘息。
目前,心脑复苏法只适合用于目击心脏骤停者。对于呼吸停止的患者(如水溺、药物中毒等),病人还是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法来通气救人。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大家应该主动学习心脏急救法,以备万一,抢救宝贵的生命。再好的胸外按压,也只能为脑部提供正常时30%血液灌注,如中间有延误,那效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目前心脑复苏法还没得到新加坡国家复苏理事会的全面接受。但如果公众能单单对适合病者施予胸外按压,不需人工呼吸,便能有效的改善其存活率,其效果不可估量。心脑复苏法不是简单的替换现有的心肺复苏操作,而是如何依据现有的资源和知识,为心脏骤停者提供更为规范和理想的救治手段。这在急救历程中起着颠覆性作用的观念改革。
(实习编辑:伍智聪)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1.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2.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详细]
去看看 ¥35.77补虚损,益精气,保肺益肾,扶正固本。用于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房性、室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顽固性失眠症及肾病综合症、癌症辅助治疗。[详细]
去看看 ¥26.931.高血压。2.心力衰竭。[详细]
去看看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