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CPR不仅成功抢救率不高,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
传统CPR不仅成功抢救率不高,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根据美国心脏学会(AHA)的规定,CPR时施救者必须使被救者胸部下压1.5~2英寸深。这表示施救者至少需要100~125磅的力量。胸外按压要求施救者按压有力,才能保证抢救效果,但是如果按压力量过大将可能引起被救者肋骨骨折。研究者说,1/3的被救者都在接受传统CPR时发生了肋骨骨折。
另外,传统CPR中的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从而成为阻碍CPR实施的因素。在一项纳入了433名医师和152名护士的研究中,45%的医师与80%的护士表示自己将拒绝对陌生人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复苏方法。
传统CPR需要2个人来施救,一人负责人工呼吸,另一人负责胸外按压,需要时可以交换。传统CPR有诸多缺点,但却一直是主流的抢救方法,因为人们仍未找到一种理想的替代方法。
腹部按压有效增加冠脉灌注
美国Purdue大学的Geddes等研究发现了一种只需腹部节律按压的复苏方法,与传统CPR相比,OAC-CPR可以提高冠脉灌注率约60%,且不损害脏器功能。
上世纪80年代时,美国Purdue大学一名学生观察到,每次胸外按压后如果进行一次腹部按压将可以使CPR血流加倍。这个现象启发了Geddes,如果只进行腹部按压而不进行胸外按压会如何?理论上说,腹部器官中包含了人体血液供应的25%,腹部压力迅速上升可以导致这些血液流入心脏。腹部按压可以使横膈膜上升,因此每次按压结束时,都可导致被救者吸气。这些都为OAC-CPR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验证OAC-CPR效果的动物实验中,研究者用一种按压板对猪实施复苏。研究者对发生室颤的猪进行腹部按压,以每分钟100次、每次100磅力的强度按压(大约每2次深呼吸重复30次)。研究者采用名为冠脉灌注指数(CPI)的新指标衡量了传统CPR与OAC-CPR的复苏效果。CPI被定义为每分钟主动脉压与右心房压力之间的差值。真实情况下冠脉灌注压为(CPP)CPI/60。
结果表明,在心跳正常情况下,猪心脏CPI平均值为4016 mmHg。在发生室颤时,实施OAC-CPR后,猪CPI平均值为922 mmHg,占正常值的0.24。也就是说OAC-CPR可以给心脏运送近1/4的正常血流。在另外一组实验中,猪正常心跳时的CPI平均值为3781 mmHg。发生室颤时,在实施传统CPR后,猪CPI平均值为645 mmHg,占正常值的0.17。即传统CPR只能运送正常心脏血流量的17%。研究者比较了两种复苏方法,发现OAC-CPR与传统CPR相比,可以增加冠脉灌注率达60%。
腹部按压VS传统
研究者Geddes说,OAC-CPR可以有效提高冠脉灌注,即可以运送更多含氧丰富的新鲜血液入心脏,这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在实施OAC-CPR的过程中,主动脉压持续高于右心房压力,从而保证含氧低的血液不会回流入心脏。而传统CPR常常引起血液倒流,即含氧量低的血液回流入心脏。这将大大影响复苏的成功率。
此外,Geddes表示,OAC-CPR无需口对口人工呼吸,不会让施救者有被传染疾病的困扰。OAC-CPR不要求有力的胸外按压,不会有增加被救者肋骨骨折的危险。而且只需要一个施救者就可能成功复苏。
在实验中,研究者采用了专门的按压器来实施OAC-CPR,以避免按压肋骨。在没有按压器的情况下,施救者可以用手进行腹部按压。研究者同时表示,若OAC-CPR的复苏效果能够被其他研究验证,那么这将可能被广泛接受,成为主流的复苏方法。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认为,OAC-CPR的复苏效果只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初步验证,现在就否定传统CPR为时过早。他分析,OAC-CPR在呼吸和循环两个方面都起作用。腹部按压可以增加腹主动脉阻力,从而增加冠脉灌注压。腹部按压还可以促进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右心房。另一方面,腹部按压放松时,可以使得膈肌下降,导致胸腔负压增大,有利于空气进入肺部。
传统CPR强调有力地胸外按压,可以间接挤压心脏,使血液进入主动脉和冠状动脉。与之相比,OAC-CPR是通过阻断腹主动脉造成血液回流,并非直接施力于心脏。对于失去节律的心脏,这样间接地作用能否让心脏重新开始输出血液,李教授持怀疑态度。他说,该研究并没有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因此腹部按压的间接作用究竟对心脏恢复心排血量有多少作用并不明确。李教授认为,有力的胸外按压显然比间接作用更能够帮助心脏恢复心排血量。
李教授还表示,传统CPR通过制造胸部负压使得气体被吸入胸腔,而OAC-CPR是通过按压腹部造成膈肌上升和下降从而使人吸气。究竟哪一种方法更有优势现在还无法确定。
李教授说,传统CPR的效果已经过40~50年的验证,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试验,都肯定了传统CPR的作用。现在传统CPR是被广泛公认的急救方法。当然,技术的进步需要时间。OAC-CPR在动物实验中得出了积极的结果,但是该研究缺乏有效的对照,仍然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的验证。
(实习编辑:吴春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