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猝死急救黄金四分钟

2013-08-14 01:30:42光明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    近些年来,心脏病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此类疾病更是频频危及中青年人群。在此背景下,中国心律失常联盟(简称中国AA联盟)启动了“2013中国心脏节律周”活动。今年活动主题为“远离猝死,从心做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刘兴鹏、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吴永全等专家分5个专题详细讲解了有关猝死的科普知识。

  约每1分钟有1人猝死

  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脏性猝死,心脏性猝死一般于发病后1小时内心搏骤停。它通常是因为心跳节律发生异常导致的。

  据统计资料显示,美国每年心脏骤停的发病人数约为45万,超过脑卒中肺癌乳腺癌艾滋病这些疾病发病人数的总和。而在中国,目前每年心脏猝死超过50万例。每天猝死的人数在1500人左右,约每1分钟就有1人猝死。而由于国民普遍缺乏猝死急救知识和基本技能,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能够抢救过来的患者不足1%,大多数人没等送到医院就已经死亡。因此,掌握现场急救技能的意义不言而喻。

  “黄金四分钟”救人法则

  “黄金四分钟”是指当心脏骤停时,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四分钟,随后皮层细胞会开始出现不可逆转损伤和死亡。因此,这四分钟内的急救行为至关重要,对于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而言,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急救知识、技能和行为意义重大。当发生心脏骤停后,现场第一目击者必须在四分钟内按照“叫叫CABD”的程序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第一个“叫”是指要确认患者意识,第二个“叫”是指呼叫120,C(Compressions)-胸外按压,A(Airway)-打开呼吸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两次,D(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

  胸外按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要正确,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掌根置于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以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按压时肘伸直,压力需足够大,按压深度需达到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速率至少100次/分钟,每次按压后确保胸部回弹,连续按压不间断。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能促进循环恢复。

  开放气道。首先应使气道通畅,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人工呼吸。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

  电击除颤。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作为一种急救设备,可自动分辨是否是由室颤引起的心脏骤停,提高由室颤引起的猝死救治率,是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急救指南中指出的最适合现场的非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使用的防猝死院前急救设备。

  进行心肺复苏需要把握的原则是:1.所有施救者都应实施胸外按压,受过培训或专业医务人员可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实施通气,团队合作时,应同时施行胸外按压和通气。2.不强调检查脉搏,非专业施救者不检查脉搏,专业医务人员脉搏检查不超过10秒,10秒钟内不能肯定触到脉搏,施救者则应开始胸外按压。3.大多数成人心脏骤停,胸外按压循环最为重要,对心脏骤停的儿童来说,人工呼吸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大多数儿童心脏骤停患者为窒息所致,需要通气与胸外按压同时进行,以达到最佳结果。

  预防猝死,生活方式最重要

  首先,饮食习惯尤其重要。提倡的高纤维、低脂肪的“地中海式”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心脏病的发生。食用大量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谷类,食用适量鱼类、肉类和乳类产品,用餐时喝点葡萄酒,食用油以菜籽油和橄榄油为主。

  同时,规律适量的运动不可少。推荐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不宜过分剧烈。如果运动中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也推荐及时到医院就诊,做个心脏的“深度体检”。

  坚持定期做健康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心血管疾病以及心脏性猝死,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

  调整情绪,劳逸结合。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还可以使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发生心肌梗塞等意外。因此要做好自我调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刘兴鹏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心脏中心

刘兴鹏,男,1971年12月生人,山东德州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破格)。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心脏起搏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电生理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全国房颤工作组成员。2004年赴全球著名心律失常治疗和研究中心——德国汉堡St.Georg总医院、2009-2010年赴法国波尔多大学Haut-Leveque心脏病医院(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研修房颤、室速及心脏性猝死的机制与治疗。2001-2011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工作。擅长复杂快速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颤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包括导管消融治疗及除颤器治疗,以及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迄今已负责完成各类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逾4000例,其中约1500例为房颤/室速的导管消融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及心力衰竭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手术治疗例数、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居国内前列。曾先后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资助项目”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曾多次应邀在心律失常专业的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迄今累计发表SCI论文60余篇。成就及荣誉:2011第25届北京市青年“五四奖章”201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第12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09北京安贞医院“吴英恺青年医师科技奖”一等奖2006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北京市第五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5朝阳区“十佳青年白衣天使”2004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卫生部“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特别策划
老年人心脏猝死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