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中毒导致的休克通常分为Ⅰ-Ⅴ期,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差异。建议患者及时就诊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贻误病情而影响预后。
1.Ⅰ期:一般是指毛细血管扩张期,此期机体血压相对稳定,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主要表现为组织缺氧和代谢紊乱,可出现皮肤苍白、冷汗、焦虑不安等不适症状,通过心电图检查可见明显变化。
2.Ⅱ期:为微循环淤血期,此期由于有效血流量减少,可能出现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情况,同时可伴有烦躁不安、出汗、尿量减少等症状。此时体格检查可见血压轻度降低,脉压差减小,周围末梢循环不良,皮温略低或发花,还可有静脉充盈不全、针尖粗大无红细胞外渗、尿量<40ml/h等表现。
3.Ⅲ期:又称为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前期,此期因大量纤维蛋白生成及消耗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可能引起广泛的微血栓形成,进而造成各器官供血障碍,可出现神志改变、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PT延长、APTT延长以及FDP>50mg/L、D-二聚体阳性等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可见左室收缩功能受损、右房扩大等现象。
4.Ⅳ期:即休克持续期,若未及时纠正休克,则进入此期。除上述各种症状进一步加重外,还可能出现肢端湿冷、体温下降、血压测不出、尿量< 10ml/小时等严重后果。若仍未能积极有效地抗休克,则进展至Ⅴ期,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最终危及生命。
5.Ⅴ期:如果在Ⅳ期继续恶化则进入Ⅴ期,也就是不可逆期,各个脏器都受到严重的损害,会出现急性肾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甚至会引发死亡的情况。
对于存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患者而言,需尽早到医院急诊科、感染内科等相关科室完善血常规、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动脉血气分析等项目以明确病因,并遵医嘱使用盐酸莫西沙星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控制感染,或应用醋酸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等药物进行治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