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成功护理溴气中毒患者13例

2008-05-14 14:05: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溴为严重的腐蚀性毒物,在一般常温下,能够在空气中形成较大浓度,溴气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甚至灼伤,呼吸道吸入可引起严重刺激直至化学性肺炎与肺水肿,眼部刺激症状比呼吸道症状出现早而明显。

  溴为严重的腐蚀性毒物,在一般常温下,能够在空气中形成较大浓度,溴气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甚至灼伤,呼吸道吸入可引起严重刺激直至化学性肺炎水肿,眼部刺激症状比呼吸道症状出现早而明显。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13 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大59 岁,最小22 岁,平均年龄33 岁, 13 例患者中毒后6 h 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 ×109/ L 者9 例,皮质醇普遍升高,超过22. 4μg/ dl 者8 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也有所增高。所有患者均诉头晕、头痛、眼部胀痛、畏光、视物模糊,咽喉部有烧灼感,有咳嗽,胸闷。体检时发现眼结合膜及咽喉充血;有3 例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及剧烈咳嗽,听诊肺部有少量干性 音及哮鸣音。胸片提示有化学性支气管炎13 例。

  1. 2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者中毒后3 h 内入院,入院后经解毒、吸氧、应用氨茶碱、地塞米松、左氧氟沙星等药物以预防感染,解痉、抗过敏及对症处理后, 13 例患者症状、体征均全部消失,除1 例患者因腰椎骨折需继续治疗外,其余患者住院2~7 d 内均痊愈出院,治愈率达100 %。

  2  主要护理诊断

  2. 1  护理诊断如下 (1) 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黏膜受损有关;(2) 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灼伤及外伤有关; (3) 焦虑:与自身健康受到威胁及环境改变有关;(4) 自理缺陷:与呼吸困难及腰椎骨折有关;(5) 知识缺乏:与新患疾病有关;(6) 潜在并发症:感染。

  3  抢救与护理

  3. 1  彻底清创,减少毒物的吸收 患者入院后迅速脱去污染衣物,受伤创面用2 %碳酸氢钠冲洗后常规清创缝合。双眼用2 %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后用氯霉素及氢化考的松眼液交替滴眼,并用2 %碳酸氢化钠溶液漱口,以清除口腔的毒物。

  3. 2  保持呼吸道通畅 13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入院后迅速给予氧气吸入,并根据氧饱和度调节氧流量。为降低肺泡张力,在湿化瓶中加入20 %~30 %乙醇,以改善肺泡通气。考虑到吸纯氧有加强损伤的可能,故我们对呼吸困难的患者仅给予低浓度吸氧。用氨茶碱解痉,抗过敏,以改善胸闷、气急症状。

  3. 3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特征变化,尤其应注意监测呼吸的频率、节律及血氧饱和度,防止因呼吸道黏膜水肿而引起窒息。(2) 危重患者准确记录24 h 尿量。(3) 定时监测心、肝、肾、肺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4) 注意观察药物的副反应,调节好输液速度,以按时完成输液计划。(5) 定时观察创面的渗液、色泽,以了解有无创面感染的发生。

  3. 4  心理护理 13 例患者因意外中毒入院,远离家乡及亲人,加之对病情不了解,对住院环境比较陌生,入院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不安,我们一方面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意义及预后,关心体贴患者,另一方面则积极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患者能够很快适应住院环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 5  基础护理 (1) 做好口腔护理,用2 %碳酸氢钠溶液漱口,2 次/ d ,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2) 做好眼部护理,用2 %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眼部后用氯霉素眼液及氢化考的松眼液交替滴眼,2 次/ d ,直至眼部症状消失。(3) 对卧床患者协助做好喂饭、洗漱等护理工作,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的、水分充足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4)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5) 加强皮肤护理,受伤创面换药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 6  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出院后不宜劳累,应积极锻炼身体,定期检查肺功能。

(实习编辑:王哲君)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溴中毒
  •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脱髓鞘病变,轴索变性。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详细]

    去看看 ¥180.0
  •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各种类型的肝病,如:肝炎,慢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昏迷(包括前驱肝昏迷)。脂肪肝(也见于糖尿病人)。胆汁阻塞。中毒。预防胆结石复发。手术前后的治疗,尤其是肝胆手术。妊娠中毒,包括呕吐。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放射综合征。[详细]

    去看看 ¥0.0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