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驾奴健康生活 拒绝车害

2008-04-28 01:03: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达70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全球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老百姓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已飞速跨入汽车化时代。人们多搭乘公交车、出租汽车、长途客车出行……更值得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私家车,迈入了有车一族的新生活。

  高兴之余,我们不禁又有些担忧:汽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方便、迅捷的需求。然而,抛开显而易见的交通事故以及废气污染等不说,汽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命的威胁也如冰山一角,逐渐显露出来。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样:车可载人,亦能害人。 如何保护驾乘人员的健康呢?问题的答案正是本文所要传递的信息。

  第一章 车:流动的“住宅”需要清新空气人们在车内度过的时间越来越长,但是汽车内部的空气质量问题,却远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

  两万元,装修出一个“毒气室”

  何先生在十一黄金周的时候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爱车。为了能让家人特剐是孩子乘坐得更加舒适,他又花了两万元,把车厢内部扎扎实实地修饰了一通。他觉得车就等于移动的住房,不好好装修一下怎么能行呢

  之后,何先生经常乐呵呵地载着家人“游车河”,为隔绝车厢外的废气和噪声,开车时还总喜欢关窗开空调。刚开始时,新车内有股难闻的味道,何先生便购买了一瓶车用香水。还别说,淡淡的茉莉花香有效地取代了难闻的臭味。

  可过了不久,何先生就感觉有些不对头了:一上车他就会觉得脖子痒痒,且间歇性咳嗽,开车时间长了还会觉得眼睛有刺痛感。在朋友的指点下,何先生把爱车送去检测,果不其然,车内甲醛超标。

  人们都知道,身体生病了要去医院看病,而且每年还应定期检查身体。同样,汽车的车内健康情况也需要定期查检。汽车,这个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朋友,极有可能会被众多“毒枭”所占据。

  车内装饰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据专家介绍,甲醛多来自座椅等的装饰材料,急性中毒起初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眼刺痛、流泪、咽痛、胸闷、咳嗽等,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哮喘、肺气肿;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中毒,造成新生儿染色体异常,少年儿童智力下降。

  苯主要来自胶黏剂,它属致癌物质,轻度中毒会造成嗜睡、头痛等,并可有轻度黏膜刺激症状。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呼吸浅而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等。对于新生儿与儿童,苯的慢性接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白血病。

  发动机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可降低人体的血液携氧量。此外,燃烧不充分的汽油或挥发出的汽油味,可刺激眼睛及上呼吸道。

  由于使用空调而进入车内的二氧化硫、氮氰化物等大气污染物车用空调蒸发器若长时间不进行清洗和护理,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就会弥漫在车内的狭小空间里。

  人体自身污染(如在车内吸烟) 由于车厢长时间未进行清理,使得车内环境存在着大量的细菌以及胺、烟碱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导致乘车人头晕、恶心、打喷嚏,甚至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

  汽车内的健康环境紊乱,广大的车主朋友们应该怎么办呢? 给爱车用点“排毒胶囊”

  看来,车内污染不可避免,如何有效地减轻车内污染就成了健康行车的头等大事。

  针对前述的车内污染,专家建议:①刚拿到新车时,可到相关部门检测塑料件、车顶毡、座椅、脚垫等装饰材料是否达到环保标准;②不要对车内进行过度装饰,因为阻燃剂、黏合剂和防腐剂等化学物品都可能带来新的污染源;③经常保持车内通风,以便尽早让有害气体挥发掉。特别注意要少用车载香水或空气清新剂,以免掩盖车内的气味;④新车还要注意防止暴晒,因为高温会促使有机挥发物挥发而加重车内空气污染;⑤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空调,使因空调而产生有害气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⑥尽量不要在封闭状况下长时间行车,更不要在封闭的车内睡觉或长时间休息;⑦遇到严重堵车,或跟随尾气排放可能超标的车辆行驶时,应关闭车窗,开启车内自循环模式。

  此外,如果异味非常严重,车主可以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如活性炭、汽车“桑拿”、光触媒等,以便吸收或降解这些有害物质。

  活性炭从2004年的“sARs”风暴后,相信不少人对活性炭口罩记忆犹新。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的炭粒,其发达的空隙结构使它具有很大的表面积,而且炭粒中还有更细小的孔——毛细管,这种毛细管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苯等挥发性有机物,从而起到净化作用。但应注意,活性炭产品不能杀灭细菌,且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需及时更换。

  汽车“桑拿”车开久了,车内容易产生难以去除的异味。此外,仪表盘、顶绒、脚垫等阴暗的角落里面,易产生螨虫、霉菌等物质。这时候给自己的爱车蒸个“桑拿”,应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车辆的内室放置高温水蒸气,车辆会被蒸得“浑身冒汗”,就如同人的皮肤毛孔在洗桑拿时会扩张、排出污物,附着在车内的织物纤维组织和皮革、橡胶表面的污垢也逐渐被“蒸”出来,然后再用加入除菌剂的净水擦拭,将真菌和细菌除去。但不建议车主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因为高温对电器仪表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快塑料件的老化。

  光触媒光触媒在英语中是“光”+“触媒(催化剂)”的合成词。它是一种以纳米级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光半导体材料的总称。

  光触媒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线的照射下,发生光催化反应,产生出氧化能力极强的氢氧自由基和活性氧,能把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如甲醛、苯系物、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达到除臭、去污染和净化空气的目的。

  此外,光触媒表面产生的氢氧自由基还能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凝固细菌的蛋白质,从而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

  第二章 人:谁动了车里人的健康『奶酪』被“摄”病的人体支柱

  距车祸发生已经一周了,躺在病床上的李铭仍对那场车祸记忆犹新:当时他正驾着车从外地往家赶,一路上都觉得腰酸背痛,脖子也梗得很不舒服。但当时回家心切,心里总想着再坚持一下就到家了,因此就只是在座椅上左右扭动腰部和前后轻微转动脖子来缓解酸痛。谁知就在这一分神的时候,出现了险情,李铭急忙打方向盘,但已来不及,车子一下就撞上了护栏,后面的车接着撞了过来……

  事后,据调查分析,令李铭分心而导致车祸的元凶——腰痛和颈椎病,是由于长期驾车而被车子“振”出来的病。

  腰痛 腰痛是汽车驾驶员的常见职业病之一。科研机构曾对284名常年驾车的男性司机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腰痛患病率为45.8%,且腰痛的发生率与在驾驶时车子所产生的振动有关,并随总驾驶里程的增加而升高。

  人在驾车过程中始终处于坐位,身体重量主要由脊柱承担。科学家们曾对人体各部位器官的固有振动频率进行过测试,结果显示,腰部的固有频率是4~6赫兹,而发动机运转和路面颠簸对驾驶员座椅所产生的振动,全部都是频率小于50赫兹的低频振动。

  如果把人体腰椎看成是一个弹性——阻力系统的话,那么,它的固有频率正好落在汽车振动的频率范围之内。因此,驾驶员在开车时,腰椎很容易产生共振,这种共振会加大作用在脊柱的振动量并增加对脊柱的伤害。汽车产生的振动持续地压缩与拉伸脊柱,使脊柱周围组织产生疲劳,并造成局部组织的损伤。而且,不断地振动也会影响腰椎间盘的新陈代谢,加速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形,甚至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导致驾驶者发生腰痛。

  颈椎病 颈部要支撑四五千克重的头部。而且,驾驶者在行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始终注视着一个方向,颈部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容易导致肌肉痉挛,使得颈椎间关节处于不正常位置,发生颈椎微错位,压迫、刺激神经,从而出现头、肩、上肢等处疼痛、发胀等。

  此外,车辆座椅高度不合适也会诱使颈椎病的发作,这就如同购鞋一样,必须注意自身的舒适性。如果座椅过高,驾驶者就要低着头看前方。而身体前倾的坐姿很容易使驾驶者的脊柱生理弯曲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以往,脊柱就会发生病变。英国科学家调查发现:汽车座椅不合适,司机易患脊柱的慢性疾病,如脊柱侧凸、神经根炎等。然而,现在的汽车座椅一般可前后调节,却少有可上下调节的,因此,有必要在购车后请维修人员对座椅进行必要的调整。

  莎士比亚说,每一杯过量的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水,一个人只要恶醉一次,对身体的伤害就相当于患了一场伤筋动骨的大病。

  假日欢庆,对美酒说“不”

  酒后驾车易出车祸。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车祸丧生的人数超过60万。酒后驾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车祸致死的首要原因。

  俗话说:“酒这东西,在瓶子里老实,一旦喝进肚里,它就要闹腾。”这话一点儿都不假。据医学专家介绍,一般白酒的乙醇含量为45%~65%,果酒为16%~18%,啤酒为2%~5%。乙醇进入胃肠壁后,被迅速吸收于血液中,一般在饮酒后5分钟便可以在血液中发现乙醇,大约经过两个半小时,所饮下的酒,其乙醇便被人体全部吸收,并渗透到各组织内部。

  那么,饮酒者除了满身扑鼻的酒气之外,在行为上还有哪些表现呢

  触觉能力降低,反应不敏感 驾驶者手脚的触觉能力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开车不稳,左右摇摆。

  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 对光、声刺激反应的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产生视觉障碍 视力暂时受损,视像模糊,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及标志。

  有一项实验显示:三位司机仅喝了一罐:350毫升的啤酒,半小时之后,在专业仪器测试下,他们“遇险”后刹车反应的时间均延长了两倍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要衡量大脑对乙醇的反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会以血液中乙醇的含量水平来测定一个人喝酒的程度,可用数码乙醇测试仪现场测定。只要让受检驾驶员用嘴对着顶端的一次性管子吹气,测试仪可立即显示数字(表示每100毫升血液中的乙醇含量),对照这个数字,交警就可以判断该司机是否酒后驾驶。按国家有关规定,车辆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中的乙醇含量应低于20毫克。

  影响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因素较多,包括饮酒者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饮酒量、总的饮酒时间、饮酒后检查时间等。一般估算,喝一玻璃杯(250毫升)啤酒,100毫升血液中的乙醇含量即可超过20毫克。

  春节快到了,亲朋好友相聚,难免把酒言欢。在此忠告各位驾驶者:为了你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酒桌上,请坚决地对手中的酒说“不”

  打鼾者驾车=酒后驾车

  已有五年驾龄的周涛,睡觉经常打鼾,有憋气现象,吵得家里人睡不着不说,还老担心他憋着的一口气缓不过来。特别是他自己驾车运送货物的时候,经常会开着车就犯迷糊,有一次竟然在恍惚中将车开出路基,撞到了隔离栏上。无奈之下,周涛到医院作了相关检查,医生说他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并建议他在进行相关治疗前,尽量不要自己驾车。周涛有点糊涂了:晚上睡觉打鼾,跟驾车有什么关系

  打鼾一般被看成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不然。除了由于过度疲劳、酒后休息有短暂打鼾或偶尔睡眠中有均匀的鼾声等应视为正常外,如果经常出现严重打鼾、响声怪异,伴有频繁憋气现象,就应考虑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了。这种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晚间睡眠呼吸障碍,会使患者大脑缺氧,继而白天犯困、精神不振,警醒、反应和协调能力都有所减弱,甚至在驾车过程都会不由自主地进入梦乡。因此,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司机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据国外研究,患有此病的汽车司机,交通事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七倍。欧美国家特别重视嗜睡对交通事故的影响,认为司机开车犯困可能比饮酒更具危险性。于是,有的国家规定: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前不允许开车,如果不去治疗而开车,医生有权举报。因此,这里给广大的司机朋友一个健康忠告:严重打鼾者最好到医疗机构进行评估、治疗后再行驾车。

  车上看电视,眼睛“大叫”累

  时下,不少车主为了让乘车的家人朋友在长途旅行时不至于感到无聊,于是在车上安装了车载电视。在枯燥的乘车途中,丰富的电视节目成了乘车者的最大消遣。

  但是,这种行为其实是不科学的,尤其对眼睛有害。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眼睛在看距离相对固定的物体时,睫状肌的收缩和伸张能保持相对稳定,眼睛不会在短时间内感到疲劳。而在行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颠簸和摇晃,电视屏幕也会随车厢一起颤动,物像极不稳定,眼睛为了看清屏幕上的图像和字幕,睫状肌就要被迫不停地调节,而且由于车上空间有限,屏幕离乘坐者较近,调节的强度也比正常时要大得多,因此易产生视觉疲劳。

  此外,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每分钟眨7~12次,这样可使泪膜均匀覆盖在黑眼珠和白眼珠的表面,眼睛才会感到润滑舒服。而长时间、近距离地盯着电视,眨眼次数明显减少,易导致干眼。

  可见,越是颠簸的车,越不能长时间盯着电视看,最好有意识地多眨眼,或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最好的办法是:关掉电视,看看车窗外的景色,让眼睛充分放松。

(责任编辑:叶惠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